广药白云山投教基地【金融知识普及月】--- 老年人要警惕的“坑老陷阱”

2022-09-09 08:39:08

为提高老年人防骗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全力维护老年消费群体金融安全和消费者合法权益,让我们来关注老年人常见的消费金融风险及合理规避方式。

01

以房养老,为养老深陷“套路贷”

近年来,媒体上时有关于“以房养老”诈骗案例的报道。非法团伙及个人利用老年人接受信息渠道相对闭塞及思维逻辑能力退化的弱点,以“以房养老”为噱头,假借国家相关“以房养老”政策法规,用各种形式的推介会、社区宣传等方式,通过诈骗手段非法侵占老年人房产。

典型案例:

“把手里的房子抵押借款3个月,就能获得每月10%15%的高息,到期还能全额返还本金。”这句话是“以房养老”骗局中最为常见的话术。但实际上,不法分子会通过第三方公证的方式将老人的房产抵押给某些小型贷款公司或者某些职业放贷人,当前者因为高额利息无法偿还贷款,后者就会通过合同或者其他手段获得房产变卖权限,3个月后或不到3个月,房主可能就会失去自己的房子,并身负各种贷款。

02

保健品消费:健康讲座、免费体检背后套路多

某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取暴利,将普通消费品加以“功能化”包装后进行高价售卖,声称服用、使用后可以治疗某些疾病。实际上,这些产品并不具备其所宣传的功效,不仅没有保健作用,甚至会加重病情。

典型案例:

“阿姨、叔叔,我们公司组织了一场健康宣传讲座,有xx医院的知名专家主讲,现场可以免费体检,还可以领一桶油。”或“阿姨、叔叔,我们公司新上市了一款理疗产品,可以治疗腰椎疼痛,邀请您过来免费试用,现场还有xx医院的知名专家义诊,机会难得!”

03

收藏品理财:被夸大的高收益回报

在此类骗局中,不法分子通常以“回购保本+合同保障”的诱惑吸引喜欢收藏但又不懂得辨别收藏品真伪的中老年人。“高价回购”、“溢价回购”是该类骗局中常见的字眼,打感情牌是此类骗局的惯用手段。

典型案例:

“叔叔、阿姨,在家吗?今天超市的苹果特别好,我买了一些给您送家里。”平日嘘寒问暖,时不时陪老人聊天,获得老人的信任,然后再骗老人拿出自己的积蓄。

随着“空巢”老人的不断增多,老年人心理孤独及情感需求等问题日益凸显,一些不法分子趁机采取“情感侵入法”,和老人套近乎,骗取老人的信任后实施金融诈骗。老年客户如何防范,谨记以下几点:。

①“一看”:看理财收益率和存款利息是否合理。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②“二问”:当遇到金融方面的疑惑时,要问正规的金融机构,或者问金融监管部门。

③“三查”:查金融机构是否有业务资格执照,查金融产品是否合规,查金融广告是否违法违规。

④“四不要”:不要轻信不明信息,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要打开不明网络链接,不要轻易汇款转账。